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5224.“法老就把他的梦告诉他们”表关于将要到来的事。这从“梦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梦”是指预见、预言和结果(参看5091, 5092, 5104节),因而是指将要到来的事。至于这一切在内义上是什么意思,这从整个思路清楚可知。本书论述的主题是属世层的新状态;这时,因真理从它那里被驱逐,所以它处于模糊的状态;在这一特定时刻,它为处理这种混乱而向记忆知识请教将要到来的事。当这种模糊出现的时候,马上想到的是结果会是什么?
由于在人的重生期间,在每一个这样的状态,这都是很常见的,故此处在内义上描述了这种状态。但这类状态如今不为人知,既因很少有人在重生,还因那些正在重生的人没有反思这种事。如今没有人关心自己里面正在发生的事,因为外在事物占据了他的全部注意力;对于完全被外在事物占据的人,也就是把外在事物当成生活的目的之人来说,内在事物根本无足轻重。对于这种模糊,他们会说,这些事和我有什么关系?又不能从中赚到钱或荣耀。我为什么要思想灵魂的状态,或内在人的状态?为什么要问它是处于真理被驱逐之时的模糊状态,还是处于真理在那里得以恢复之时的清晰状态?知道这一切对我有什么好处?我怀疑是否有内在人的存在,是否有脱离肉体状态的灵魂状态的存在。事实上,我甚至怀疑死后活着的灵魂是否存在。有谁死里复生证明给我们看?这些就是如今教会成员自言自语的话,也是当他听见或读到关于内在人状态的事时所持的想法。由此可见为何人里面所生的事被隐藏,完全不为人知。
古人当中从来就没有这种理解上的模糊。他们的智慧就在于培育更内在的事物,因而在于完善心智的两种能力,即理解力和意愿,由此为其灵魂的福祉做准备。像这样的事,古人都会关注,这一事实从他们现存至今的著作,以及所有人都渴望听见所罗门的智慧清楚看出来:
地上凡曾听过他智慧的君王,都派人来;万民都有人来听所罗门的智慧。(列王纪上4:34)
这就是示巴女王来见他的原因;由于从所罗门的智慧所得的福分,她说:
你的人是有福的,你的仆人常侍立在你面前听你的智慧,是有福的。(列王纪上10:8)
如今还有谁会因此而自称有福呢?
10646.“因为耶和华名为忌妒者,祂是忌妒的神”表若拜别人,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就会离开。这从“忌妒者”和“耶和华的名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忌妒者”是指一个只允许自己,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被爱和敬拜的人;“耶和华的名”是指藉以敬拜主的一切事物(参看2724, 3006, 6674, 9310节)。由于这是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,所以主的神性人身就是“耶和华的名”在至高意义上所表示的(2628, 6887, 8274节)。神性真理是在天上的主自己,因为从祂发出之物就是祂自己。从神性只能发出神性之物,不可能发出其它任何东西;神性之物为一。由此明显可知,“耶和华名为忌妒者”表示主只允许祂自己,不允许其他任何人受到敬拜,因为唯独主是通向救恩的一切真理和一切良善的源头。主被称为“忌妒者”,是因为一旦别人受到敬拜,一切真理和良善都会离开。事实上,一个人通过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与祂联结;因此,一旦别人受到敬拜,这种联结就会中断,虚假就会取代真理,邪恶则取代良善。
祂之所以两次被称为“忌妒者”,即耶和华是忌妒者,是忌妒的神,是因为“耶和华”表示神性良善,“神”表示神性真理。在圣言中,凡论述神性良善的地方,主都被称为“耶和华”;而凡论述神性真理的地方,祂都被称为“神”(参看2586, 2769, 2921, 6303, 6905, 10158, 10617节)。由于当另一个人而不是主受到敬拜时,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都会离开一个人,所以祂两次被称为“忌妒者”。
经上说唯独主要受到敬拜。人若不知道对主的真正敬拜的性质,可能会以为主喜欢受到敬拜,渴望从人那里得到荣耀,就像一个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满足别人要求的人。如此思想的人对爱是什么样根本没有任何概念,更不知道神的爱是什么样。神的爱在于为了人和他的拯救,而不是为了祂自己而想要敬拜和荣耀。因为敬拜主并将荣耀归给主的人处于谦卑的状态;人自己的东西会离开处于谦卑状态的人;并且这种东西越离开,神性就越被接受;人自己的东西或自我因是邪恶和虚假,故是唯一阻碍神性的东西。这就是主的荣耀;对祂的敬拜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。为了自我的荣耀则是由于自我之爱而存在的;但天堂之爱不同于自我之爱,正如天堂不同于地狱,神的爱更是无限不同于自我之爱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